︱老炮殘響 #1︱朋克的四十而不惑

英國衛報早前刊登了一篇以「五元的演出,非一千萬的交易」為標題的文章,為朋克廠牌 Dischord 成立四十週年立下重要的里程碑。眾所皆知,Dischord 唱片的創辦人 Ian Mackaye 和他的樂隊 Fugazi 乃八十年代以降最純粹的朋克運動倡導者。所謂純粹得以從他們堅持低價演出收費、低成本專輯製作、只賣音樂不賣周邊、只相信握手協議拒絕正式合約,以及把唱片利潤用作延續推廣的理念和原則獲得驗證。

延伸閲讀: $5 gigs, not $10m deals: the story of US punk label Dischord Records

 

美國朋克廠牌 Dischord Record。
這套被統稱為「反建制」和「反資本主義」的價值系統與七十年代處在社會浪尖的英國朋克運動本質不一。「性手槍」作為當時運動的符號表徵,其所鼓吹的「無政府主義」和「蓄意破壞」,以危險和煽動的姿態站在社會和階級鬥爭的前哨,經過時間的考證和論斷,似有被「物化」之嫌。諷刺的是,這樣一種被操弄、生產和消費的過程,恰恰掉入了市場機制跟資本主義所設下的陷阱,使之淪為獵奇對象。

英國朋克的短暫性存在和隨即的幻滅,在翻開搖滾樂年鑑時俯拾皆是,像音樂不死鳥 Neil  Young 那句寓言式歌詞般,不斷地被重唱。搖滾巨星們視死為境界,在最燦爛的頂點掉入黑暗深淵,非理性無法絆倒強大現實,弱勢面對強權從來都是以卵擊石,搖滾樂和商業市場的短兵相接,實則上只是一種眉來眼去的曖昧關係。

Mackaye 從來就不相信燃燒殆盡的浪漫理想,他是一個務實的 「直刃族」(straight edge),他的死磕和堅韌,四十年來即便經歷驟變無數,故我依然。音樂以外,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先鋒典範,獲得追隨者們的推崇,讓朋克和硬核鐵粉們凝聚起來,形成所謂的「命運共同體」。

“ 當你敲響了鐘,過了四十年後人們仍聽得見,那是真有那麼一回事。 ”

Mackaye 和 Fugazi 也是九零年代本地地下場景的重要啟蒙,朋克先驅 Joe Kidd 從東海岸發跡,隨後轉移陣地到吉隆坡創立的廠牌 A.G.E 和樂隊 Carburetor Dung (現名為 Dung),主要都是以 Dischord 唱片的模式作為重要的參照。而Joe 更索性舉辦了 Fugazi 在吉隆坡的專場,轟動一時。爾後,大量樂隊和樂迷以此為標桿,作為反建制和反商業化的分界線,FUCK THE CAPITALIST 像宣言般被迅速的流傳和散播,成為朋克和硬核鐵粉們所篤信和追從的核心思想。

朋克樂隊「Fugazi」於 1996 年在吉隆坡 Fire Disco 的演出海報。
(圖:Dischord Records )
「Fugazi」於吉隆坡 Fire Disco 的演出。(圖:Nick Mun)

而 Joe 跟中文地下廠牌「黃火」也有過短暫的交集,他極為欣賞當時的「魔旋」樂隊並向他們宣揚上述的理念。而魔旋作為黃火極力推廣的其中一支樂隊也非常贊同  Joe 的想法,即以低成本的方式製作專輯,讓更多的樂隊能從中受惠。魔旋試圖遊說黃火沿用相同的模式,黃火即便認同部分的論述和方式,卻因對錄音質量的執著和要求而無法達成共識,兩者在觀念上的差異激化成矛盾對立,最終在中國巡演路上走向瓦解。

馬來西亞中文地下廠牌「黃火」。

是的,這是上個世紀的精神產物。對於後世代而言,是舊式情懷抑或未徑之路,也只能看個人領悟。然而,Dischord 這種近乎烏托邦式的生存狀態卻在四十年後堅持被保存下來,並依舊鮮活生猛。現年五十八歲的 Mackaye 用了大半生,實現了曾經被指過於理想化的地下廠牌運作模式,以此作為自己人生的重要節點,對於外界的質疑,Mackaye 回應說 「當你敲響了鐘,過了四十年後人們仍聽得見,那是真有那麼一回事。」


麥常青

查無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