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其他的都是機遇


臉書的神奇功能是,
被刪了友還可以看見對方的公開貼文,反正無意間看到了就好好利用它,利用它寫一篇回應來讓有心人對號入座,也不錯。

那段貼文的總結是:「別國的獨立音樂比我們成功因為我們排斥商業」。

誰告訴你商業化才能成功?是定律?是趨勢?強於行銷不等於達到某種藝術成就,那是懂得賺錢而已。其他國家的政府極力推文化、風向/政治正確、同溫層同樣思維、同齡人文化喜好普遍一致、擁有不保守對藝術不設限的政府、單一種族凝聚力強、本土意識濃厚、(大馬華人社會嚴重崇外) 。

教育的部份,多年來有熱音社/有校園搖滾音樂會、鄰國政府還蓋了個藝術中心、連番的音樂節及專場,邀請全球各地獨立樂團到當地演出、種種因素形成的自由環境造就了穩定市場。這些是有足夠資格與條件「選擇」談商業的國度,為何我們一定要與他們相提並論?沒有以上一切而投靠商業體系的結果已不言而喻,然而獨立營運更需要「等價交換」嗎?缺乏外力加持,反正已艱難保穩場景的我們,到最後連僅有的精神價值也捨棄的話,這才是真的令人噁心。

直說吧,獨立音樂以反叛特質、反資本主義、反大眾化市場、反官僚主義、反主流文化等等而存在,這原本是最、最基本的中心思想!還是那句,迷思依舊日益嚴重,尤其不斷以國外的蓬勃發展來比較而著迷於光環。別國政府多年來願意砸錢辦國際規格的頒獎典禮,有能力讓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參與其盛,其實真的關我們家屁事?

優越和誠懇的作品若被肯定是自然現象,實至名歸當然是好事一樁;若整個結構模式從國外學習做到和別人一樣,但到後來只是為了得到讚許/獎勵/認同/回報?我們自己的音樂環境,該有自己的成長方式,本土獨立音樂逆境求生之外,保有單純的熱血,自我提升(尤其思維心態的部份)就已足夠,其他的,都是機遇。靠攏資本且大於藝術價值就免談獨立;再者,當真正的「獨立音樂人」也只是個選項,就這麼簡單。

#好行夾唔送
#好彩你走得快
#呢度唔啱你玩

Shane @ 动态度

很多屁放;與滋陰最親昵的壯陽;獨立音樂策展人 / 製作人/ Promoter / 巡迴經紀 / 專欄作者;《动态度音樂節》及《聯合出擊》主要策劃;創辦《靜電流動》及《Push To Play》等系列活動;曾參與主辦約500場國內外獨立音樂演出;近年積極買賣被遺棄及流放的影音光碟/卡帶;創下三年內獨立營運轉售過萬張的佳績。

現經營 :「动态度」獨立音樂廠牌;「Live Fact」音樂場地;「城市巨響」音樂節;「Storeroom Records」光碟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