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ü-nest 社長 Wei 與 Flica 的對話 —— 聊生活、音樂場景、廠牌經營和音樂產業
- posted June 19, 2021
與原名司徒毅誠的 Flica 相識也有超過10年了。他的第一張專輯《Windvane & Window》就是在 mü-nest 廠牌發行。那張專輯對 Flica 本身和 mü-nest 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因爲就是憑著這張專輯,我們打開了日本市場,讓大家認識到馬來西亞的電子音樂和廠牌。
雖然認識 Flica 已久,不過很多時候我們討論的東西,仿佛都局限于要發行的音樂,或演出的事宜,很少有機會涉及其他話題。因此,這次我就邀了他來,以對談的方式,從各自的角度,聊一下生活、音樂場景、廠牌經營、音樂產業等等話題。
▏ F:Flica,馬來西亞電子音樂人
W:在日常生活上, “音樂” 對你來説是扮演著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F:年輕的時候音樂對我來說像空閒時間拿來娛樂的事情,直到我開始對音樂更深入的探索,尤其在探索音樂靈感與創作,我發現它對我來說像一種冥想,需要平靜的心態去感覺它的存在然後捕抓它。
W:目前你是以全職音樂人的身份來創作音樂。這跟你之前以業餘身份來創造音樂,你覺得有什麽不同 – 特別是創作出來的音樂本身,和你經營你音樂的方式?
F:我以前都把音樂當嗜好玩,沒有太多想法;單純是想無憂無慮的創作,然而現在辭去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專注於音樂創作,能充分地引用更多概念性的主題放入音樂裡。在製作音樂這些年來,今年可說是我最充實和蠻有靈感的一年,也讓我有多餘時間去把音樂的混音做好!
W:你覺得馬來西亞的獨立電子音樂場景目前處於一個怎樣的階段?依然還是由來來去去那幾位藝人充撐著的嬰兒期?還是已經開始看見有百花齊放的跡象了?你本身對本地獨立電子音樂又有什麽期許?
F:因科技的發達,本地獨立電子音樂也開始在10年前萌芽,但這幾年也許我沒有接觸年輕群,所以不清楚目前的情況,然而應該不會是在幾個人撐的嬰兒期裡。當然我期待的是本地電子音樂界能有更創意的方向而非只是以 DJ 的型態呈現音樂。
W:分享一下你接下來會有些什麽新計劃?
F:可以大概說說我今年的計畫,我盡可能發表更多音樂,也許4-5張 EP,也找了身邊的朋友合作音樂封套,這樣更深入發表音樂和其視覺上的概念。
W:以你的新單曲《Fate》為第一首曲目,請你草擬一張 10首歌曲的歌單,並為歌單命名。然後就你的選曲和歌單名稱,説明你遴選這些歌曲(和歌單名稱)的原因吧。
F:
- Fate by flica
- Cliffside by Hammock
- Skies Minus by Helios
- Wave In by Rauelsson
- Basty by Moon Ate the Dark
- Near Light by Olafur Arnalds
- Portrait Gallery by Luke Howard
- Motion by Peter Sandberg
- Our Own Roof by Nils Frahm
- Articulation by Rival Console
以上選的歌曲都是給我有一種覺醒的感覺所以歌單取名為《Realise》。對現在的情況來說我們應該要明白這世界發生什麼事,需要有認知地看未來世界的方向。不能麻木地看利益,需要分清正與邪。
● 聆聼 Flica 的專屬歌單《Realise》:

F:社長可以分享 mü-nest 音樂廠牌的音樂方針和路線?
W:mü-nest 廠牌的標語是:「where our daily music nests」 。 因此,我們的音樂重點就是「日常音樂」- 即您在進行日常生活的任何時間 / 任何地方都可以收聽的音樂。 當然,這些音樂很容易被視為背景音樂,但是如果你稍加留意去听這些音樂,你會注意到源自我們日常生活的音樂的細節和情感,如撒在床單上的陽光, 風吹時窗簾的搖曳,或回家路上的天氣。
在類型方面,我們將重點放在柔和的電子音樂上,以推廣強調聆聽性、優美易聽的旋律線條、及富非常規流行感的獨立小電系音樂為宗旨。
F:如社長所講述的音樂方針和路線,本地音樂人缺乏了什麼而導致沒有在旗下發行?
W:其實也不能說缺少什麽… 我想大概是比較難找到結合點吧。在本地,有著清晰的旋律綫條的獨立電子音樂人,幾乎都以動態 / 舞池取向爲主。靜態的、同時又擁有鮮明旋律走向的,似乎都沒聼到還有誰了 (你有什麽新發現,請務必推薦)。不過,音樂取向固然重要,我想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大部分本地獨立電子音樂人似乎都沒什麽野心。大家好像對目前的狀況都相當滿意: 閑時寫了一些音樂,就放上來給朋友們聽聽,有機會就演出一下,這樣就足夠了。對如何開拓更廣大的觀衆群,如何更有規劃地經營自己的音樂,讓自己的音樂在更多不同的地方被聽見等等,對這方面的可能性, 他們都似乎沒有什麽興趣。 所以如果音樂人本身沒有興趣為其音樂去開拓更廣層面的話,廠牌也無用武之地了。 這是由無數次熱臉去貼冷屁股的經驗觀察而來的結果(笑)。
F:社長怎麼看待當今的數碼音樂的時代和以前實體專輯的相比,對 mü-nest 不選擇發行實體音樂專輯,只透過串流音樂播放得來的版權和播放費對旗下的音樂人又什麼影響?
W:其實選擇不發行實體音樂專輯的決定,也是在近這一兩年才開始貫徹的。畢竟實體銷售的整體低迷,其本益比,已經支撐不起整個廠牌運行了。至於收益,雖然現在串流音樂大行其道,不過比起實體銷售全盛期時,其收益還是有天渊之别。而音樂人當然是首當其衝。因此,單以收益考量來説,我覺得除了靠串流平台(或甚至實體)這些單純的直接收益,音樂人也應該積極地開拓其他跨界的收益,例如廣告,電視,電影,活動等等。
F:mü-nest 已成立十年有餘,試講述這十多年廠牌的演變。
W:其實除了隨著大環境的轉變而做出的運作調整,mü-nest 這15年來基本上都沒有什麽巨大的改變 – 廠牌初衷,音樂取向,經營方式,甚至知名度都依然如昔(笑)。如果硬要說有什麽變化的話,也許是經營者本身心態上的轉變吧。不過那與廠牌的運作無關。
F:mü-nest 今年還有什麼突破的計畫嗎?
W:今年三月 mü-nest 就為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得主 張吉安 的最新短片《疫外》提供了配樂。這是繼去年為金馬影展的宣傳短片提供配樂后,另一次與影像的結緣。接下來除了繼續發行新音樂之外,目前也在洽談著幾個有趣的企劃,包括本地電台節目的企劃,和海外的幾個特別音樂企劃。希望這些都能夠成事,期待為廠牌和旗下的音樂人,帶來更多的曝光。此外,我個人也希望在今年能促成更多音樂人與音樂人之間的合作(尤其是女性音樂人),讓 mü-nest 可以在音樂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 聆聼 mü-nest 於 2021 年發行的 Music For Home 系列 EP:

● 聆聼 Flica 近期内發行的其他 EP:

Wei
馬來西亞獨立音樂廠牌 mü-nest 的社長兼打雜小弟、老愛挑戰聽眾聽歌底線的放歌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