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也 • 人門 #1︱《序》:關於 「她們」
- posted April 5, 2021
説起一直以來如何看待女性歌手這件事,在整段聼音樂的路上滿是起起落落的感受。從小被流行音樂强制性渲染的我,一直以來無法對聽過的女歌手作品產生特別大的共鳴與興趣。這件事若要如偵探查案般追根究底的話,罪魁禍首絕對是普遍流行音樂文化對女性歌手套上的種種枷鎖與框架。
自我懂事開始聼音樂的年代開始,觀察到無論是專輯、演唱會門票銷量或 KTV 點唱率賣座叫好的女歌手,往往都是被層層曡曡的外衣包裹著。吸睛卻無意義的標簽如「零瑕疵歌手」、 「療傷天后」、「鉄肺女王」、「天生歌姬」等等;刻意賣弄嗓音與歌唱技巧、刻意賣弄可愛性感;或唱的盡是歷經幾十年看似撕心裂肺卻終究不痛不癢的悲傷情歌;這些層層曡曡的外衣,無法讓我感受到内心有一絲絲的悸動。各個女歌手被包裝得像陳列室櫥窗裏毫無情感的商品,目的就是讓觀衆買單,也直接讓人們產生了一種無形的迷思:會飆高音就是好歌手,一首有飆高音的歌就是好聽的歌。各個女歌手之間的高音與音準比賽,還有終究會買單的觀衆,在我這旁觀者眼裏盡是滑稽卻讓人覺得可悲的現象。這就是可怕的現代流行音樂文化對女歌手套上的框架。
在整段微微有了獨立思考的青春期裏,我都冷眼看待身邊朋友都在聼的女歌手作品,然後自個兒認爲自己是不會喜歡女歌手的。直到近幾年認識更多更多音樂與音樂人之後,才發現是自己一直活在無知的認知中,用自己有限的認知否定了所有女性在音樂創作與演繹上的無限可能性。
也不是刻意要一竿子打翻整艘船,認為以美妙或獨特嗓音為名、以傳唱悲傷情歌為名的女歌手就不值得有立足之地。除了勇於做自己勇於表現自己的搖滾與龐克女歌手之外,我也很喜歡的唱遍三十至五十年代的 Billie Holiday,就是一位以獨特嗓音與流傳的心碎情歌爲名,她既是一個無法被否定的重要存在。無論是專屬於她自己的獨特歌唱技巧、咬字發音,或是演唱的椎心泣血情歌,表達愛意的情歌,都不禁讓我發自内心真心喜歡。除了 Billie Holiday 以外,很多位像是 Ella Fitzgerald、Sarah Vaughan、Nina Simone 等等的爵士女歌手,都常常讓我贊嘆女性在演繹歌曲時候的美妙歌聲與情感。而這種感受是我在近年代的女歌手身上鮮少發現到的。
有時候一直在想,是自己對已過去的事情過分留念與產生一些自認為的美妙迷思,還是人類的創作能力真的一直走著下坡。又或者說,人類不管在哪個領域的創造與文明巔峰真的早已成為歷史,接下來只會一直不斷的複製貼上且一直退步而已,直到人類的文明結束。這樣的想法真的讓我不禁對這時代的音樂感到冷漠,卻一直在過去的時光裡瘋狂奔跑探索且對其讚嘆。
於是乎提筆開始了這專欄,也不是刻意去配合近年來談得特別灼熱的女性主義議題,只是想給大家推薦自己近幾年才剛認識且相見恨晚的女音樂人,再一篇篇打臉自己。這裡不會有高技術性的文筆與分析;我只會以自己有限的文筆與認知開一扇小窗,而窗外無法用三言兩語描繪的美麗風景,還懇請大家擅自為自己打造一扇門,走出去自身感受。
圖/ Alisson Chiew

伯牙
滋陰一份子,為挽回九零後的面子垂死掙扎中。咦?好像無濟於事,也沒人在乎。。。